范围管理究竟在管理什么?怎么管理?
范围管理究竟在管理什么?怎么管理?
PMBOK的定义是:项目范围管理确保项目做且制作所需的全部工作,以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管理项目范围主要在于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应该包括在项目内,哪些不应该包括在项目内。我认为范围管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需求管理,一部分是将确定的需求转定义为项目要做的范围,并分解确认范围基准,进行控制。
范围依然遵循项目管理的基本流程,规划,执行,控制。那么范围管理首先第一步要进行规划范围管理。从项目章程中获取高层级需要和商业需要,从项目管理计划中获取项目其他子计划输出,从事业环境因素中得到组织环境、市场、法律、行业标准、社会文化要求等约束条件,从组织过程资产中获取经验教训、过程政策和程序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最后产出成果是需求管理计划和范围管理计划。
收集需求是属于需求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头脑风暴,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引导,观察等工具收集需求。主要包含业务需求,高层级需要等,很多项目变更或者失败的原因在于需求的收集不完整,不明确,忽略高层级需要,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得不执行来自领导提出的需求或者变更。
定义范围是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描述产品、服务或成果的边界和验收标准(PMBOK)。例如从需求池中根据需求优先级进行排序,然后选择本期项目要做的需求,可以根据卡诺模型、约束条件和相关方沟通确定项目需要做的需求是哪些,然后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和业务方、交付方反复确认,最终可实现的需求是哪些,输出项目范围说明书包含项目范围描述、可交付成果,验收标准和除外责任(通常用于甲乙双方关系项目)。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是把可交付成果分解为更小的易于管理的组建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专家技术和分解,为什么依赖于专家呢,因为专家对于项目的范围和结构分解是最有经验和权威的人,专家的分解更具可靠性和可接受性,项目执行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小。
确认范围主要是需求方和交付方对于已完成项目范围的确认,一方面确认是否所有已经约定需要做完的需求是否完成,另一方面确定质量等是否满足验收标准,可交付成果是否可以以目标运行标准运行,同时反馈相关的工作绩效信息。

控制范围主要用于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变更的过程(PMBOK)。主要通过检测现有状态信息,执行趋势和偏差分析,确定项目的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所有范围,如果发现问题则执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项目变更。
整体来说项目范围管理的流程就是规划范围管理,收集需求,定义范围,创建WBS,确认范围,控制范围这几个过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即使是敏捷也只是简化了文档和流程,但是项目管理框架依然使用的如上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