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读姑苏 太湖三山岛虽小,但自晋唐起成为了道教圣地
三山岛位于东山杨湾隔水面九公里的太湖之中,面积为1.6平方公里。因岛上有俗称北山的北峰、俗称行山的中峰与俗称小姑山的南峰三座山峰而得名三山岛,三山岛在古时曾称之为蓬莱岛,明代时改称为小蓬莱。除此之外,三山岛又称洞庭山、笔架山和金龟山。
北峰为全岛最高处,海拔83.3米,中峰行山为第二,海拔75.6米,南峰小姑山为第三,海拔42.8米,三山岛为青石构成,由于受太湖水的浸蚀,暴露在地表的青石,无不透露出太湖石特有的瘦、漏、透、皱的特征。
岛上还盛产橘子、桃子、枣、杨梅、枇杷等多种水果。太湖三山岛以其幽静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被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探花徐乾学(公元1631-1694年)称之为“洞天福地”。清代诗人吴庄(公元1675年—1750年)也曾赞美道:“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
三山岛虽小,但自晋唐起,就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寺院而成为了道教圣地,其寺院的密集程度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在这些寺院中,其中就有始建于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中峰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的三峰寺和始建年代不详的清泉庵、观音庙和观音堂三座观音庙,此外,还有同样不知建造年代的兴复庵、关帝庙、猛将庙和春秋时期的吴祀祠娘娘庙等庙宇,这些庙宇,基本上已损毁,目前,部分正有序地在恢复之中。
三山岛不仅庙宇古迹众多,而且,千百年以来,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说是春秋时,吴王阖闾的有爱女三姐妹,她们各居一峰,小女胜玉居住在南峰,因不愿远嫁鲁国,于是,投湖自尽了,因此,南峰也被后人称为“小姑山”。
离“小姑山”不远,有一座丘岭叫蠡墅山,当时,越国灭掉吴国后,识时务的范蠡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太湖,由于遇到大风浪,他停舟靠岸,隐居在人烟稀至的三山岛。据《史记•越王勾践列传》中说:“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东汉《越绝书》也记载:“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后人就将范蠡的隐身之地称为蠡墅山。蠡墅山旁有一块礁石,称之为“姑亭”,而“姑亭”远望如同一座“琴台”,因此“小姑山”又有姑亭、琴台之称,“琴台”又称“仙女梳妆台”,上有大青石板叠砌物,一传为西施之墓,又传为吴王阖闾爱女胜玉之冥宫,于是这里便留下了千古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