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道德是什么意思(满嘴仁义道德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人们常常形容那些虚伪的家伙为:满嘴的仁义道德,暗地里却男盗女娼。不过,当问起究竟什么是仁义道德时,很多人却往往答不上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为仁义道德,这样,当再有人拿着仁义道德来说教时,我们才能明白他讲的到底是真学问还是假道学,我们也就不那么容易再让他们给忽悠了。
“仁”与“义”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孔子重仁,孟子重义,到汉代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正统思想。唐朝,是中国思想较为自由的时代。佛教及道教在唐代发展得非常迅速,到中晚唐时期,贵族官员们大多沉迷于佛老之虚无主义中,儒家思想一度遭受冷遇。这一时期,韩愈对儒家的基本精神做了新的发现,并对仁、义、道、德给出了明确德定义。他在其《原道》一文中提出: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这就是最早的对仁义道德进行的明确的定义。让我们逐项来解读。
博爱之谓仁。仁指的是博爱。儒家的博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本质的区别。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儒家的博爱是有差等的爱。儒家讲你爱你的亲人应当是最深的,这种关爱随着亲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而渐次减弱。关爱其他人也一样,对关系最密切的人关爱深一些,随着关系逐渐疏远关爱也随之减弱。儒家的关爱犹如将石子投入水中所荡起的涟漪,一层层扩散出去,越往外越弱。我觉得这是很好理解也非常合情理的。所以,一个粉丝疯狂地去爱他(她)的那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不存在真正友情的所谓的偶像,却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粗暴冷漠,就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这就是不仁!
缺乏博爱之心也是一种不仁。这种不仁由缺乏同情心、同理心所导致,是一种感觉钝化的表现。所谓麻木不仁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行而宜之之谓义。为求得仁而采用不偏不倚的方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义。“义”也可以说是“宜”,是正确地做自己的事。为了追求儒家的“仁”,也就是博爱的理想,我们必须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的伦理要求。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说按照“义”的方式去追求“仁”,就是道。道可以是那些被世人所公认的良好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是人们不断地内省。上文举得那个粉丝的例子,如果他(她)能做到适当的克制,能将对偶像的关爱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那么他(她)将既能感受到追星所带来的快乐,并能激起生活的动力,也能更好地关爱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做法就是“义”的,这样的行事方法就是一种“道”。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按照“道”的行事原则,以“义”的方式去追求“仁”,这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满足,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养。修养得到的自我的满足是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了,儒家将这样的一种状态称之为“德”。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仁、义、道、德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仁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行动目标;义是正确地去践行;道是正确去践行的原则与方法;德是达成仁后的修养所带来的满足。
仁义道德有目标,有行动,有方法,有收获,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容易地把握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的观点与方法。理解这些,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非常好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