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之藏戏
藏戏是中国比较古老的民族剧种,藏语叫“拉姆朵嘎尔”或“阿吉拉姆”,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起源与发展
- 起源: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一认为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藏王赤松德赞受金城公主影响崇尚佛教,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与土风舞结合,出现类似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舞蹈;其二认为源于民间说唱艺术,如“堆巴”“谐巴”等说唱形式对其形成发展影响较大;其三认为源于13、14世纪的“跳神”仪式融入佛经故事演变而来.
- 发展:1430年,唐东杰布将说唱形式与宗教戏剧萌芽结合,邀请七姐妹组成演出班子,编排剧目,使藏戏逐渐世俗化,形成蓝面具藏戏雏形。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藏戏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戏剧艺术形式,此后不断发展,形成不同艺术流派.
种类与流派
藏戏种类繁多,包括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康巴藏戏、安多藏戏、德格藏戏等,其中白面具藏戏是母体剧种。蓝面具藏戏流传中因地域不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
艺术特色
- 表演形式:藏戏是一种以民间歌舞、说唱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表演一般分为“顿”“雄”“扎西”三部分,即开场表演祭神歌舞、表演正戏传奇、祝福迎祥.
- 唱腔:唱腔称“朗达”,腔调丰富,有长调、中调、短调等多种,不同人物角色有不同腔调,每首唱腔唱词短、旋律长.
- 面具:面具是藏戏重要特色之一,不同颜色面具代表不同象征,如蓝色代表正义勇敢,白色代表圣洁,黄色代表智慧,红色代表国王,黑色代表凶恶.
- 服饰与化妆:演员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服装,一般不化妆,主要靠面具来塑造人物形象.
内容题材
藏戏内容题材广泛,主要取材于历史题材、民间故事、佛经故事,如《文成公主》表现汉藏友谊,《朗萨姑娘》反映旧西藏劳动妇女悲惨生活等.
现状与保护
藏戏在传承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剧团生存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艺失传、理论研究薄弱等。国家和地方已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如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开展传承教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