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事件详细介绍(大唐王朝都经历了些啥?)
皇族李氏渊源
唐朝皇族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士族,被认为是十六国时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
公元400年,李暠在晋昌太守唐瑶等河西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段业统治,建立西凉政权,李姓士族自此在乱世中崛起。
而《旧唐书》和《新唐书》则将李氏的祖先追溯到了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即老子。
在西凉被北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出仕北魏并徙家于关东,北魏太和年间,陇西李氏因李冲位高权重,得以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自此李氏成功跻身北朝第一流士族之列,成为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于中土的大族。
在南北朝后期,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是李虎,李虎在北方的动乱中追随北魏权臣宇文泰,成为宇文氏家族倚靠的“八柱国”之一。
李虎死后,其子李昞继续在西魏、北周得到重用,并在北周时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被赐胡姓大野氏,待到北周末年丞相杨坚掌权,才还复本姓李氏。
李渊建唐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少袭封父爵唐国公,深得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与皇后独孤氏的喜爱。
公元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以北备突厥,并镇压该地区的农民起义。
但此时,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势不可扭转,于是萌生取而代之的念头。
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正式起兵,此后,李渊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并拥立杨侑为皇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杀,李渊加紧了篡夺皇位的进程。同年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称帝建国,改元武德,定都长安,唐王朝由此建立,李渊即唐高祖,此后,高祖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李渊接受禅让后,对前朝后裔较为优待,他下诏封隋恭帝为酅公,并封北周后代为王,进一步强调李唐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而李渊在称帝之时,各地群雄纷争,各派政治力量仍在进行角逐,并且此时的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面对这一形势,唐高祖李渊则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并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从618年开始,李渊频频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先后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
到了公元624年,唐廷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其颁行的一些改革措施,比如废隋苛政,定律令、建官制、置学校、组建十二军统领府兵、颁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行“开元通宝”钱,初步完善各项制度,为唐王朝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唐高祖李渊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默契,长子李建成有较大的贡献,但次子李世民的军功更为卓著。
李世民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李渊常派他领兵出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李世民也不负重托,逐渐统一了北方,尤其在虎牢之战中,他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此后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李世民为唐朝建国立下汗马功劳,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但随着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自然感受到了威胁,因此联合了弟弟李元吉,一起排挤陷害李世民,二人之间矛盾摩擦不断。
但在这两兄弟相争的过程中,唐高祖李渊则表现的优柔寡断,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此后,以李建成为首的势力加强了对李世民的迫害和打压。
最终在公元626年,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军事兵变,李世民射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事后唐高祖李渊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禅让皇位,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而唐高宗李渊则于635年病逝,享年七十岁。
贞观之治
而在李世民政变登基之时,突厥颉利可汗则趁着李世民根基不稳,挥师南下,直逼关中而来。
唐太宗李世民则令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带兵迎战,在泾阳力破突厥军队,但仍然无法遏制突厥大军的铁蹄南下,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都城受到威胁,长安戒严。
此后,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最终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立刻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或便桥之盟,颉利可汗率突厥大军撤退,一场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资治通鉴则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
对于刚登基的李世民来说,此次盟约简直是一种屈辱,李世民为此付出了大量的金钱,换取了突厥的退兵。
但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稳固了李世民统治的根基,为唐朝稳定外部局势,发展国内经济和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也成为了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渭水之盟后,李世民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突厥的威胁,此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利用突厥内部矛盾,挑拨突厥内部的关系。
到了公元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李世民见时间成熟,于是在公元630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李世勣带兵北征,活捉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一位善于吸取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识的帝王,在渭水之盟达成后,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唐朝初期国力昌盛。
唐太宗对内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
对外则开疆拓土平定外患,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
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即627年至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玄奘西游
公元627年,唐僧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是开启他万里之行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在出国游学以前,多次向朝廷上表请求前往天竺求取佛学经典,但当时唐朝初立,塞北的突厥连年入侵,多次威胁到都城长安,于是唐朝政府限制了文人出镜,玄奘的请求多次被驳回!
公元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放宽了出镜限制,玄奘则趁此机会,从长安出发,历经西域各国,最终抵达了目的地古印度的那烂陀寺,并在此学取佛经。
公元645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玄奘到达长安后,接受了唐太宗的接见,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1年,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唐太宗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成就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一段佳话,但这次和亲事件起初并不顺利!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在位期间带领吐蕃王朝迁都逻些,平定内乱,统一西藏,正式建立起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成为高原上唯一的王国。松赞干布为巩固吐蕃王朝内外的稳定和发展,于是开始积极向唐王朝求好。
但一开始李世民并不搭理他,一是吐蕃国刚刚成立,李世民对这个国家并不熟悉;二是双方交往不多,对唐王朝来说着实没有什么必要。
松赞干布的多次求好都被李世民给婉拒了,松赞干布吃了闭门羹,一来二去也就火了,于是在公元638年之时,松赞干布率领20万大军攻到了唐朝的边境松州,以此逼迫唐太宗李世民答应和亲!
当然李世民也不惯着他,在松州之战中,吐蕃大军就被唐朝大军给揍了一顿,吐蕃大军不得已撤退,但这并没有打消松赞干布与唐王朝和亲的念头,于是再次向唐王朝派遣使者,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向李世民谢罪并提出和亲。
而在松州之战后,李世民则筹备着收拾东边的高句丽,为避免双线作战陷入被动局面,李世民最终被松赞干布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同意将文成公主下嫁给他!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正式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工匠和文化典籍,以及谷物和牲畜,将中原地区的医药、历算等技术传入吐蕃,并且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后200多年间,两国使臣和商人往来不断,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在长安与拉萨之间形成了一条3000多公里的通路,称为“唐蕃古道”。
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在对外和民族关系处理上,李世民都保持了十分开明的政策,这也使得唐王朝出现了四方宾服,万邦来朝的繁盛景况。
此后,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并且,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唐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整体来说,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对内大力发展经济,休息生息,使百姓在经历隋末动乱之后能够安居乐业,对外则缓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加深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了解,推动民族的融合发展。
后人对唐太宗的评价极高!
但是,唐太宗在统治后期逐渐骄矜,征发百姓劳役增多;同时,在唐太宗晚年,也颇受储君之位的困扰。
储君之争,李治上位
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世民对李承乾很重视,对其管教也极其严厉。与此同时,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也深受李世民的宠爱。久而久之,李承乾就觉得李泰对其储君之位构成了威胁,于是二人针锋相对,致使群臣也被卷入争斗中,引发朝野动荡。
公元643年,李承乾也想复制玄武门之变,于是勾结朝臣谋反,但事迹败露,唐太宗李世民在权衡利弊之后,则同时废黜李承乾、李泰二人,并改立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次年改元永徽。
李治即位之初,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同辅政,李治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使得“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
公元653年,房遗爱及高阳公主等人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但谋反之事败露,李治为巩固其统治,则借此将诸宗室,勋贵中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借机铲除了房遗爱、李恪等一千多人,形成了关陇集团一统天下,一家独大的局面。
武则天上位
公元655年,李治则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
在唐太宗驾崩后,依唐后宫之例,武则天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公元651年,此时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李治便招武氏再度入宫。
公元652年,武则天被拜为二品昭仪,此后,武则天为了在后宫站稳脚跟,则依附王皇后,对其卑躬屈膝,同时打压萧淑妃,利用美人心计获得李治的欢心和宠爱。
而武则天靠着自己的计谋和手段,最终也让王皇后、萧淑妃都惨遭冷遇,并触发了李治废王立武的决心,但当时废王立武之事很快遭到了元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集团的反对。
公元655年,李治力排众议,下诏废王皇后,将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立武则天为后,而长孙无忌、褚遂良先后被贬,此后,关陇集团势力开始遭到打压!
公元656年,李治下令重建洛阳,并于次年与皇后武则天移驾于此,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而武则天也成为了李治政治上的“盟友”。
公元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公元659年,长孙无忌于黔州被逼自杀,关陇集团等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株连,李治与武则天彻底扫清专权路上的障碍,使得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完成君主专权。
公元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李治并称为“二圣”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不难看出,李治借着谋反案及废王立武之事,更多是在清除其政治上的反对势力,一步步的实现其独揽大权的目的。
在当时来说,李治废王立武已超出了皇帝家务事的范围,以至于遭到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反对,表面上看,关陇集团之所以反对,一是王皇后出身名门大族,并且是先帝为高宗李治所选,轻易废后,即违先帝之命,二是如若需要换后,也应从世族大家中选择,没有必要选择出身低微的武氏。
究其原因,这种门第观念,则反映着当时士族官僚与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势力的没落,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后期以来的历史潮流,而李治敢冒“违先帝之命”的风险,打破士族势力的威胁,直接掌握政权,正是他不愿任人摆布,实现君主专权的体现。
而武则天则借助着李治的力量和自己的计谋,从后宫越至前朝,完成了身份的逆袭,在这过程中,武则天大肆清除异己,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为其日后武周代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高宗李治“废王立武”事件,无疑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对外军事方面,李治则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使唐朝版图达到最大,此后,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区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渐趋衰退;
后又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导致东突厥叛唐独立建后突厥汗国,使得唐朝边境连年遭到侵犯,外患问题日益加剧!
武周代唐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而武则天则独揽大权,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公元684年,李显因与武则天不合,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武则天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李旦是为唐睿宗。
此后,武则天相继平定扬州徐敬业、宗室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宗室大臣的叛乱,并对唐宗室大臣展开清洗,为其称帝铺平道路。
公元690年,武则天制造祥瑞,迫使睿宗禅位,自称大周“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武则天迎来了高光时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极具驾驭臣下的能力,为培植自己的势力,网罗天下之才,其在当朝期间,开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等制;
像唐休璟、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以及开元名臣姚崇、宋璟等,都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而非士族阶层的广泛参政,不仅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抑制了士族势力,对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上则采用取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措施,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口!
在军事上则收复安西四镇,平定营州之乱,一度使后突厥归降,这些举措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一定贡献。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该时期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龙门石窟为其代表,后人称其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但武则天统治手段主打的也是一个狠,其任用酷吏,贬逐老臣、滥杀无辜 ,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直到其统治政权稳固之后,这种恐怖的政治才告一段落。
晚年则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广建佛寺也浪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
神龙革命,几度易君
武则天执政晚年,对于谁来继承帝位的问题也颇受困扰,在武氏和李氏之间犹豫不决,到了公元698年,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武则天不得已才将李显从流放地召回,并听从宰相狄仁杰的意见,立李显为太子,李旦被降为相王。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两兄弟把持朝政,张柬之等人见机秘密谋划,在相王李旦的配合下,发动了“神龙革命”,遂杀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迫使病重的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辟,尊称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武则天崩逝。
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但中宗李显复辟后,其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等人,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张柬之、敬晖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导致朝政混乱不堪。
公元707年,非韦皇后亲生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等人,并企图除掉韦皇后,但最终政变失败。
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杀,并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李重茂是为唐殇帝,此后,为消除统治威胁,则又欲加害被排斥在最高权力外的相王李旦。
而李旦之子李隆基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的协助下,联合禁军将领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废黜李重茂,拥立李旦复位,改元“景云”,唐睿宗李旦复位后,立李隆基为太子。
但李旦复位后,并没有改变整体朝政混乱腐败的情况,太平公主因拥立之功,权势逐渐变大,文武大臣也多半依附于她,这也就与太子李隆基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传位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第二年,就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使统治政权稳定,并改年号为天元,而自武则天以来的皇后、公主干预政事的局面也至此结束,混乱政局也至此稳定下来。
开元盛世
李隆基登基后,致力于整顿此前遗留的诸多弊政,他先后任用姚崇、张九龄等一批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宰相,励精图治,恢复民生,改革军事,发展文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唐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一个国力昌盛、文化灿烂的强大王朝,吸引着周边政权向它学习、并与它交往,出现万邦来朝的景象,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史称“开元盛世”。
但李隆基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听信谗言重用宦官 ,致使贤臣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则顺势上位,逐渐专权,特别是杨玉环入宫之后,唐玄宗更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公元745年,唐玄宗册杨玉环为贵妃,为了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费尽心机,据说为了让杨贵妃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
在此期间,杨国忠等人的势力则越来越大,外戚乱权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杨国忠等人的专权下,朝政日趋腐败混乱,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而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李隆基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
同时,政治腐败与黑暗,也刺激着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而李隆基的好战,也使得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这导致唐王朝边境战乱不断,边境节度使的军事实力极速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平衡被打破,而种种矛盾的叠加,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又称天宝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叛变唐朝后发动的战争,由于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史思明以诏讨杨国忠为名,组成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
公元756年,叛军攻占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同年6月,叛军直取唐都长安!
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达马嵬坡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杨国忠被杀,又迫使李隆基缢死杨贵妃。此后,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则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李亨即唐肃宗,李隆基被遥尊为太上皇。
李亨即位后,则稳定人心提升军威,建立新的军事系统,部署军事力量开启了平叛之路。
公元757年,安史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自立,形势急转直下,
同年,唐朝郭子仪大军相继收复长安及洛阳,唐肃宗李亨返回长安,并从蜀中迎回李隆基,李隆基居兴庆宫自此不再过问政事。
此后,叛军史思明降唐,唐肃宗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安庆绪固守相州。
公元759年,史思明再度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唐军不设统帅,以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监军,最终导致唐军溃败,此后唐肃宗李亨则听信宦官鱼朝恩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
而叛军方面,在此战后不久,安庆绪即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同年,史思明攻陷唐军汴州、洛阳。
公元761年,叛军再度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则屡为唐军所败。
而唐廷在平叛期间,内部统治混乱,宦官专权情况严重,自鱼朝恩之后,唐肃宗李亨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同时肃宗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
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去世,唐肃宗李亨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于是发动政变,欲废掉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并诛杀李辅国、程元振等人,但计划最终泄露,李辅国等人则率兵逮捕了张皇后、李系及其党羽,太子李豫得以保全!
唐肃宗李亨则在这场政变期间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宦官李辅国等人于是拥立李豫为帝,李豫是为唐代宗。
李豫即位后,继续扛起平叛的大旗。
公元762年10月,唐代宗李豫命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统仆固怀恩等将领大败史朝义部叛军,相继收复洛阳及河北诸郡等地,此后,唐军接连大胜!
公元763年,唐军直指范阳,叛军将领纷纷举州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自缢而亡,历时近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而这场叛乱对当时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此后,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唐朝推行的均田制也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还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这被认为开中晚唐藩镇割据现象之先河,藩镇割据的现象在代宗朝后逐渐形成。
藩镇割据与内争
就在代宗李豫荡平安史之乱之际,浙东地区却爆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762年,唐廷为追征江淮地区八年赊欠租调,于是派豪吏为县令,搜括民间粟帛,农民不堪负担,于是纷起反抗,台州临海人袁晁则拥众近二十万人,相继攻下台州等地。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大军,李豫命李光弼分兵镇压,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唐军在李光弼的指挥下,起义军迅即败亡,到了763年夏,浙东起义平定,袁晁本人被俘杀。
与此同时,吐蕃军则趁乱大举范边,边将再三告急,吐蕃大军先后攻占河西、陇右之地,长驱直入逼近京师。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长安,并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李豫不得已出逃陕州,随后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迫使吐蕃退出长安。
公元765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又起叛乱,勾结吐蕃等部欲取长安,李豫再次令郭子仪将叛乱平定!
李豫在位时期,先是宠幸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人,致使宦官飞扬跋扈,而后又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等人,流放宦官程元振,起用贤臣杨绾,刘晏等人,整饬吏治、漕运盐政等,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
公元779年,五十四岁的李豫因病驾崩,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即位之初,任用崔佑甫为相,为政清简,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此后又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但宰相杨炎生性狭隘,以私害公,对初期崔祐甫的举措多加破坏, 并陷害罢免了段秀实的兵权, 构陷刘晏致死。
公元781年,李适任命卢杞为相,卢杞为官期间则溜须拍马,嫉妒贤能党同伐异,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
同年,李适决定武力削藩,发动了削藩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但李适在削藩过程中,利用藩镇打藩镇,导致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诸多节度使的不满,且因社会和政治条件不成熟,最终使得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
公元783年,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李适出逃奉天,最终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的协力下将叛乱平定,李适于784年下罪己诏并回到长安。
而在经历数次的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他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李适在位时期,唐朝内部还兴起了以韩愈、白居易等人为代表的古文运动,自此影响下,“唐传奇”小说创作也进入兴盛期,
在对外关系上,李适则联合回纥、南诏、大食等部,打击吐蕃,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
公元805年,六十四岁的李适驾崩,太子李诵登基,李诵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即重用王叔文等推行改革,抑制宦官,此举引起一些守旧大臣与宦官们的联手反对,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密谋下,在位不到两百日的顺宗李诵就被迫禅位于其子李纯,李纯即唐宪宗;
而改革的核心成员,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不是被贬就是被赐死,这次斗争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或永贞革新。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其注意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鼓励大臣直言极谏,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同时重用贤能,重视文教,倡导文学,大力平定藩镇的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
但后期渐渐骄侈,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且任用奸臣皇甫镈而罢免贤相裴度,政治日见衰败。
公元820年,唐宪宗李纯暴崩,其子李恒即帝位,李恒是为唐穆宗。
李恒即位后,没有仿效太宗、玄宗的励精图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同时,任用目光短视的宦官,致使宦官专权的情况严重。其推行的消兵之策,致使三镇叛乱,元和时期削藩成果付诸东流,藩镇割据现象日益加剧。
但其对外则用和亲会盟等手段,维持了边境的安定,增进了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贸易。
公元824年,李恒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因服食金丹之故驾崩,享年30岁。
在唐穆宗李恒驾崩后,其长子李湛即位,李湛是为唐敬宗。
此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边境时刻提防吐蕃的威胁,内部藩镇割据现象严重,朝廷内部则宦官专权,党派之争优盛!
李湛即位后耽于玩乐,不爱理政,致使宦官弄权,公元827年,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弑,年仅十八岁。
唐敬宗李湛死后,宦官拥立唐穆宗李恒的次子李昂为帝,李昂是为唐文宗。
李昂即位时虽承父兄两朝奢弊之政,但其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厉行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之事,注重考核官吏,兴建水利造福百姓!
同时,对宦官专权的行为嗤之以鼻,深痛恶绝,打击宦官重振皇权也就成了他执政生涯的首要目标。
公元835年,27岁的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人,企图消灭宦官势力,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于是发动了“甘露之变”。
双方斗争激烈,但事变最终惨败,朝廷众多官员被宦官杀死,受株连被杀的达一千多人,而李昂事败后也遭到宦官软禁。公元840年,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
李昂驾崩后,其弟弟李炎即位,李炎是为唐武宗。
而在此之前,牛李两党之争可谓是非常激烈的,李炎即位后,即贬逐牛党,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为相,一时形成李党独掌朝柄的局面,并且李炎对宦官势力亦稍加挫抑,拥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被迫致仕!
公元843年,李炎平定藩镇将领刘稹的叛乱,此次平叛的成功,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的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势上获得了统一
公元845年,李炎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法难”,此次事件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佛教“三武之祸”。
整体而言,李炎统治期间有力的打击了宦官势力,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这对安定社会、巩固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除了平定藩镇叛乱,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其在位统治的这段期间,被认为是唐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史称“会昌中兴”。
但李炎晚年因服用金丹,导致性格急躁久病缠身,公元846年,武宗李炎因病驾崩,成为唐朝自太宗、宪宗、穆宗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的皇帝。
唐武宗李炎驾崩后,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李忱登基为帝,李忱是为唐宣宗。
李忱即位后则一反武宗李炎所为,恢复佛寺,整顿吏治,贬谪李德裕,并限制宗室和宦官,结束了长达40余年的牛李党争,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
李忱对内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对外则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
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因此,一些史家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
公元854年,李忱为加强中央集权,与令狐绹谋除宦官,但事情泄漏,导致南衙北司之争更为紧张何激烈,公元858年,又因所用将帅管理不当,导致各藩镇相继发生叛乱。
公元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时人称他为“小太宗”。但也有观点指出,李忱“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唐末农民起义
唐宣宗李忱驾崩后,其子李漼即帝位,李漼是为唐懿宗。
李漼在位期间,怠于政事骄奢淫逸又宠信宦官,宰相腐败弄权,地方更加苛刻。
当时唐廷财政困难大肆征税,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民大量逃亡苦不堪言,以致“官民结怨”,处于完全敌对的情势之下,但面对着这样一种局面,李漼君臣、朝廷内外仍一味追逐名利,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引爆了唐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859年至860年期间,就爆发了裘甫起义,此后在868年至869年间,又爆发规模更大的庞勋起义,庞勋起义无疑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
公元873年,唐懿宗李漼因病驾崩,其子李儇即位,李儇是为唐僖宗。
李儇在位时年仅12岁,朝政皆由权宦把持,政局日益混乱。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爆发,唐军屡败;到了878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起义被镇压。
然而就在同时,更大规模的黄巢起义冲击着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抵达长安附近,长安失落,唐僖宗仓皇逃亡蜀地,到了公元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起义战争无疑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在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而宰相与宦官间仍斗争不断,此后,超强藩镇开始出现,打破此前各藩镇间的均势,唐朝末年引发的节度使割据,唐朝至此分裂。
公元888年,唐僖宗李儇驾崩,临终传位于弟弟李晔,李晔即唐昭宗。
李晔即位后励精图治,试图提高皇权打击宦官,发动了平定四川陈敬瑄、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田令孜,重挫李克用。
公元898年,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昭宗被软禁,并强迫其退位为太上皇,扶立太子李裕即位,到了公元901年,宰相崔胤联合孙德昭等人袭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
在这一时期,宣武节度使朱温强势崛起,逐步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903年,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公元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同年,李晔被杀害,朱温立李柷为傀儡为帝,李柷即唐哀帝,朝政大权皆由朱温把持!
公元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
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建立后梁政权,存续了289的唐王朝至此灭亡,中国再一次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结尾
唐朝统治时期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呈现出各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多有往来,周边国家均遣使学习唐的制度和文化,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而唐朝积极与各国交流学习,使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文学领域更是熠熠生辉,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峰,其中最繁盛的是诗歌,仅全唐诗就收有二千三百余人的近五万首诗篇,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作者众多。
唐初以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人为代表;盛唐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中唐时期有“大历十才子”,之后白居易改革诗歌,采平易语言,多叙事成分,开创“元和体”,影响最大。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韩愈、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