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常识

皇太极的一生(文武兼备的创业之君)

2024-08-25 09:15:22 100

皇太极(1592~1643年),全名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叶赫纳喇氏生了皇太极。在努尔哈赤的诸子中,皇太极排行第八。他的兄弟有褚英、代善、阿拜、汤古岱、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等人,年长的比他大10余岁,年幼的也比他只小三四岁。

皇太极本人生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凡接触到的事,“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努尔哈赤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军国事务之余,便常常与叶赫纳喇氏母子共享天伦之乐。

在父兄努尔哈赤、褚英、代善等奋战沙场,长年累月驰驱在外的情况下,年方7岁的皇太极接受父亲的命令,主持一切家政,干得很出色。

举凡日常家务,钱财收支,送往迎来,大事小情,不管头绪如何繁多,事情如何细碎,皇太极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置得当。

皇太极受父亲思想和作风的熏陶,像努尔哈赤那样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意志顽强,体格健壮。

一、赫赫战功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以后,经过30多年的征战,势力大增,同时也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

长子褚英一直是努尔哈赤心目中继位的第一人选,但褚英后来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错事,他逼迫弟弟们对天发誓,誓词要求,长兄如何说,兄弟们即如何办,有什么话,也不要告诉父亲!褚英还提出,父亲死后,要把父亲分给弟弟们的财产重新分配,凡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弟弟、大臣,他作了汗以后统统杀掉。

皇太极等人毅然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褚英两年后死去。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努尔哈赤的信赖。万历四十三年,军政合一的八旗建制确立后,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后金建立伊始,皇太极就在努尔哈赤身边参与重大决策,他被称为和硕贝勒,是八旗的旗主之一,同其他的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

努尔哈赤共有子侄数十人,天命之初为首的和硕贝勒共有四人,依年齿次序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

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说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在后金所从事的主要战争活动中,皇太极献智献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天命三年(1618年)的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凭借着智勇一连数胜:进攻吉林崖,明主将杜松惨死;攻打斡珲鄂谟,明游击龚念遂殁于阵中;他与代善追击明监军康应乾于富察,明军溃败,朝鲜军元帅姜弘立投降。可以说,皇太极为赢得此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发动了辽沈大战,皇太极是这次大战的策划者之一和冲锋陷阵的前线指挥官。三月初十,后金倾国出兵,十二日兵临沈阳城下,明总兵贺世贤出城抵御被战败,十三日后金占领沈阳。明援辽总兵童仲揆、陈策及周敦吉等继与后金兵大战浑河。

皇太极奋勇参战。后金的将领雅松遥望明兵,胆怯而退,皇太极却毫无畏惧冲上去,打败明军,并追杀至白塔铺(今沈阳市南郊),然后与明奉集堡守将李秉诚、朱万良、姜粥接战。皇太极以百余骑击败明朝三总兵。

后金兵攻下沈阳城后5天,努尔哈赤又统大军攻向辽阳。皇太极率后金右翼四旗兵冲锋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于辽阳城外打败明军,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经过城外城内的反复激战,后金攻取了辽阳,明朝守城的经略袁应泰自焚,巡按御史张铨被活捉。

辽沈大战的胜利,影响很大,辽河以东70余城也因之相继而下,连同以前所得,后金已经把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纳入了它的统治范围。

后金与明朝对峙,分地而治。天命六年,后金迁都辽阳,5年后又迁都沈阳。后来皇太极就以辽沈为中心,统一了全东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皇太极做后金汗和大清皇帝的都城,也是他亲自参加浴血奋战夺取的。

二、皇太极继位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的盛京,天命汗努尔哈赤已经驾崩19天

此日,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及众贝勒、文武大臣聚会于朝,在皇太极的率领下焚香告天。三叩九拜大礼行毕,皇太极正式登基称汗,改第二年为天聪元年,被称为天聪汗

三、危机四伏

皇太极雄才大略,不满足做个守成之君,决心要开创崭新的局面。这位从小就在开国创业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家冷静沉着,并有远大的抱负,他想君临全中国,使其父子群臣艰难创立的国家由后世子孙永久统治下去。他很讲究实际,不仅懂得治国之道,也懂得人君之道。

皇太极即位之初,面临许多重大的问题: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汉族奴隶大量逃亡,满族人不断遭到汉人的袭击;更为严重的是,武装暴动震憾着后金在辽东的统治。


经济状况同样很糟糕。经过战争蹂躏的辽沈地区,经济惨遭破坏,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由于后金实行屠杀与奴役的政策,人口大量逃亡,壮丁锐减,田园荒废,加上天灾接踵而来,经济情况更加恶化。

军事上的连遭挫折更是雪上加霜,使整个局势充满危机。天命十一年,后金军在宁远城下遭明兵重创,这是努尔哈赤兴兵以来第一次大失利。

从根本上说,这是他的失策。明将利用汉人和蒙古人对后金的仇恨心理,晓以民族大义,故能众志成城,击败后金兵的强大攻势。

面对如此危局,皇太极毅然决定实行改革。他不囿于祖宗之法和传统习惯,对父亲的遗策作了全面调整,有继承,有发展,也有改变,展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四、调整政策

首先,皇太极知道,汉官汉民备受虐待是祸乱之源,因此对努尔哈赤歧视汉人、压迫汉人、杀害汉人的措施适时做出调整,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

他采取具体步骤,从多方面来改善汉人的政治、经济状况,调和满、汉之间的矛盾。这些调整政策,顺应民心,得到了汉族人民的认同。

与对待汉族不一样的是,皇太极主要着力于笼络蒙古贵族,与他们进行联姻,以达到合作结盟的政治目的。

皇太极重视农业生产,停止妨碍农业生产的建筑工程,禁止屠杀牲畜,禁止满人擅取汉人财物,禁止放鹰糟蹋庄稼,实行“三丁抽一”政策:一家三丁,一人出去打仗,两人留下从事生产,以保证劳力。这些措施,发展了农业生产,使后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皇太极还重视风俗习惯的改革。例如满洲有乱伦婚俗: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子可娶后母;兄死,弟娶嫂子等。皇太极下禁令,永远禁止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妇、侄妇。

五、消灭明精锐

1629年宁锦大败后,他又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招降了祖大寿消灭了明在关外的精锐,使其军事力量遭到严重损失。同时,皇太极还招降了张存仁等数十名明将,这些人大部分成为他的得力战将。在深谋远虑的皇太极看来,这种收获远远超过了一座城池。

六、消除异己

皇太极即汗位以来就倾心于学习中国历代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不断地加强集权。他上台伊始,设了八大臣管理国务,称八固山额真,在旗内总管一切事务,国家有事,与诸贝勒“偕坐共议”,狩猎出师,各领本旗兵行,还负有稽查责任。固山额真的设立,削弱了诸贝勒的权力,加强了汗权。

皇太极刚登汗位时,与其余三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与三贝勒莽古尔泰)共同当政,群臣上朝时均南面而坐,这突出不了皇太极的地位。他处心积虑争取南面独坐,借用各种机会把其他三贝勒打下去。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以阿敏从滦州、遵化等地败归,心怀异志僭拟国君等16条罪状将他幽禁籍没。

第二年,皇太极以行刺皇太极为罪名处置了莽古尔泰。在明白了皇太极杀鸡给猴看的手法后,代善便自个儿要求下台。自此,皇太极终于可以“南面独坐”了。

但是皇太极对代善还不放心,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又以代善轻视君上、贪财违法的罪名削了代善的贝勒爵号。第二年代善封和硕礼亲王。第三年,皇太极又斥责他越分妄行,轻君蔑法,迫使他闲居。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再次率军远征林丹汗,长途奔袭至归化城(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林丹汗星夜逃遁。此后,蒙古察哈尔部逐渐分崩离析,林丹汗逃至青海出痘病死。

天聪九年(1635年)正月,蒙古的牧羊人发现一只三天不吃草的羊,用蹄子老刨同一个地方,牧羊人在羊刨的地方挖出一块玉玺,上有汉文篆字“制诰之宝”,据说这是汉朝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元顺帝北逃时带走,后来就不知踪影。

天聪九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等再次率军攻打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率部归降,献上传国玉玺。皇太极大喜,认为这是“一统万年之瑞”的天赐之宝。

接下来,皇太极巩固和完善了八旗制度,扩编蒙古八旗,加强对蒙古的统辖;创设理藩院,专门处理民族事务;设立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形成所谓“三院六部二衙门”的政府架构,基本完善了政府组织的体制和架构。

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即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正式下令把族名定为满洲:“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以后,满洲族简称满族,这样无疑凝聚了整个满洲内部的力量。

七、建立大清国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在盛京笃恭殿举行盛大典礼,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额哲用蒙古文宣读表文,汉人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这就意味着皇太极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蒙古人的皇帝,也是汉族人的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初皇太极身体已经不舒服了,但没有严重的迹象,到了八月庚午这一天仍照常处理公务,但到夜间就突然驾崩了,享年52岁。

皇太极的死,标志着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结。大清皇朝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整整60年的奋争,为后来清军入关,定鼎燕京,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